购物车0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东莞名人逸事——张荫麟

日期:2023-03-21 17:25:23 人气:210 收藏

      《中国史纲》,大家都知道,是中国近代史家所写较成功的史学经典,早已列入了史学名著。它的撰写者,张荫麟(1905-1942),就是广东东莞人,号称“素痴”,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以史才、史学、史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才子”。


张荫麟

   

      1905年,张荫麟出生于东莞石龙镇的一户“书香人家”。幼年丧母,张荫麟跟随父亲长大。父亲张茂如是当地的乡绅,对他的期望很高,“从他开蒙受书,便给他以严格的旧学训练,要他把五经、四书、三传、史汉、通鉴、诸子书、古文辞……一一熟读成颂”。

      1922年,张荫麟17岁,他在广州第二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学校中等科。入学时,他已有了扎实的旧学基础和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生性内敛的张荫麟读中等科时并不善于交际,是“一个清瘦而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里钻研的青年”。既肯用功,也有天分,脑力“有如金刚石,钻研精透无比伦”。但性格内向,嘴巴“默如罄,终日默沉沉,不扣永不鸣。”升入高等科后,在学界已崭露头角,逐渐受到清华文史专业师友们的注意,并得到东莞籍同乡学人的瞩目。其中,年长他十一岁的容庚和他的交情最深,学界前辈藏书家伦明对他颇为赏识,不仅给他借阅图书,还聘请他为自己的女儿伦慧珠补习功课,在无意中造就了二人日后的一段姻缘。


▲伦明


      张荫麟虽然一心向学,不好夸夸其谈,但他对周围的环境也不是没有思考。对于校外校内的诸多大事,张荫麟十分敏感,也十分关切。1925年,在五卅运动的刺激下,他在《清华周刊》上,发文论及校风,站在爱国的立场,抨击了当时依附教会势力,热心传教的同学。对于校内愈演愈烈的党派主义之争,张荫麟也颇为不满,在他看来,这些人对是非缺乏判断,对政治缺乏了解,只会呼口号,贴标签,是“掘井自囚”。沉静的性格使他精研于学问,济世的热肠使他心系于国家,独立的思辨使他疏离于派系,故而时局纷扰中,张荫麟一方面坚定地走向了学术的道路,另一方面倾向于“民族文化的忠爱和回护”,北伐成功后,对现实不失关怀的张荫麟“进而赞成一种近似英国费边式的社会主义”,强调通过社会改革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清华周刊》


      张荫麟在清华学习的七年,还受诸多著名学者的指导,学习大有长进,甚至在多个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这使得他在清华毕业时,还没到25岁就扬名学界,可谓“才名震一时”。1929 年,张荫麟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负笈北美,进入斯坦福大学修习哲学。归国后,虽然还不满三十岁,但他在求学期间所展露的学术水平已为学界所瞩目。

      回来后,他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职,校方以哲学系与历史系合聘的方式,按规程聘任他为专任讲师。卢沟桥事变后,张荫麟辗转南下,先到杭州短暂执教于浙江大学,入冬时到过长沙,后又回家乡东莞住了一段时间,至 1938 年夏初,才抵达云南昆明,归入西南联大重新执教,他在这一阶段指导的学生丁则良和李埏,日后皆成为了有名的史学家。在昆明,张荫麟修订了《中国史纲》的初稿,增加了第十章和自序,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国史纲》终于在抗战的特殊历史环境中成型。张荫麟在自序中所论述的“笔削”五标准,被认为是“荫麟对新史学最具体而又最重大的贡献”。


《中国史纲》


      1941 年,张荫麟在讲授中国上古史课程时,将《中国史纲》“石印五百册(止于第八章‘秦汉之际’)作为学生参考书”,这是《中国史纲》以“张荫麟”为署名出版的第一个版本。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荫麟亦准备综合研究成果,写作《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其中大纲已经列出,部分章节也已有初稿,但此书终因张荫麟的英年早逝而没有成型。1942年10月25日,张荫麟病危,溘然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光辉的生命。

      张荫麟过世时年仅三十七岁,对这位天才学人早亡的痛惜亦成为了民国学术史的一个话题。但作为民国学术星空的一颗璀璨流星,他的学术成绩和学术思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芒。

     




正品行货放心选购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多地直发极速配送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4008230838
工作时间:09:00 - 18:00
好友
朋友圈
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