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东莞名人逸事——梁沛锦
2023-03-21 17:17:33 497
  • 收藏
  • 管理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梁沛锦,石龙镇人,从曾祖父一代就迁居香港,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他自小爱好广泛,是体育、戏剧的能手,酷爱昆曲,学弹古琴,收古玩,品赏字画。

         早年间,梁沛锦从事关汉卿杂剧研究,著有《关汉卿杂剧研究》、《关汉卿论文集》等书,任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其代表作《关汉卿杂剧研究》一书,于1970年在日本横滨大学被列为国际交换刊物,获较高评价。1965年与粤剧界陈非侬先生谈话后,注意到香港粤剧学术上的薄弱环节,粤剧方面的著作少,资料散失严重,于是对粤剧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为粤剧著书立说。



         1978年,梁博土以拓荒者的气魄,将“南国红豆”这支学术鲜花,播上了世界讲坛,在巴黎召开的东方学术会议上,来自东西方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戏剧家五千多人,欢聚一堂,梁博士被邀请宣读了他的粤剧研究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购与好评。近三十年来,梁沛锦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和著述从未间断,他与欧美、日本、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汉学家、中国戏剧研究专家、权威,保持着密切来往,经常应邀往各国著名大学讲学,参加戏剧学术会议。

         梁博士由于对戏剧素有研究,造诣颇深,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因而他身兼多职:香港中文大学讲师、香港大学哲学(戏剧)博士,新亚研究所研究员、多文堂文物总理、香港演艺发展局委员、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学理事、中国戏剧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还被聘为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中国戏服”顾问等等。1987年4月,在北京由中国戏曲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召开的“中国戏曲艺术国际研讨会”上被大会列为“较高造诣和影响较大的”十五名国际学者代表之一。被列为中国文化科研重点项目的《中国戏曲志,广东、广西卷》编辑部特邀梁博士撰稿,粤剧志《海外粤剧发展史》部分。



         传梁博士对内地粤剧的关心与支持,东粤剧界人士是有口皆碑的。八十年代初与文化厅、省戏剧研究所互相交换资料,梁博土还赠送了一辆“福特”牌汽车及复印机给省戏剧研究所,以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1985年4月,在粤剧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梁博士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和新闻界的关注。他精辟而恰当地分析了粤剧在历史长河中屡受各种冲击的状况,从而得出“民族艺术之花生命力顽强”的结论。他还介绍了海外人士研究粤剧的情况:“外国人对中华民族艺术,如戏曲、民歌十分重视,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应为她存在,发展作出努力。”发言博得热烈的掌声。

         梁博士对凡有粤剧的地方都作了调查研究,拜访老艺人,收集口碑和文字资料,先后著有研究《香港粤剧现状》、《粤剧研究通论》、《粤剧剧目通检》等十多册书。其中,《粤剧剧目通检》由三联书店向国内外发行。此书收集了一万一千三百多个粤剧剧目,是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收集和积累写成的,是研究粤剧剧目的工具书。另一本代表作《粤剧研究通论》,则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和图片,对粤剧的发展背景、沿革与舞台艺术、存在问题等作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可谓图文并茂。



         由于梁博士对粤剧学术研究的成就,前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陈雷士教授认为:“香港粤剧著作之真跻于学术领自梁君始也”。为此,港大亚洲研究中心曾拨专款对这位学者给予支持,1985年11月又获中文大学教师审议委员会推荐,申请日本文化基金会所设的专家学者访问研究奖金。

         梁沛锦博士一直怀着对粤剧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向往来从事这门学问,他始终认为粤剧是有生命力的,决不会消亡!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爱惜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一页:东莞名人逸事——清代蔡殷宝 下一页:东莞名人逸事——熊飞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