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什么是东莞?
2023-03-24 11:13:55 416
  • 收藏
  • 管理













    正式官宣,2021年GDP为10855.35亿元!成为全国第24座GDP迈进万亿门槛的城市。“双万”城市有“双万”城市的担当和使命,数据迷人。但比数据更为迷人的是构建数据的来时路和同行人。


    何为“东莞”?为何是“东莞”?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久远宽广的时空尺度,回首东莞是如何行稳致远,一路走来。

    (文章较长,共7449字,阅读需15分钟,建议先收藏)

    (摄影师@ANDYKING / 图虫创意)

    东莞是一座怎样的城?
    似乎很难只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个城市气质多面,线索庞杂,
    质朴务实,藏富于民,
    却极少显山露水;

    是世界工厂,也是岭南古邑;
    是新一线城市,
    却也保留着独特的古风余韵。

    (石排塘尾古村,摄影师@吴学文)

    是属于岭南的:
    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
    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三个世界级都市(香港、深圳、广州)包围的城市。
    和众多珠三角城市类似,
    市场高度发达,
    城镇连绵叠加;

    是中国东莞,更是世界的东莞: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在此拉开大幕;
    40年来,作为制造业基地,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为城市精神,
    百万东莞本地人和更为庞大的新移民群体,
    托举起了一个世界级的制造基地

    ——“无论你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


    (万江金鳌洲塔 ,摄影师@吴学文)

    东莞的故事很长,
    长到要从珠江三角洲的形成讲起……



    (南沙大桥、东莞港口,摄影师@张村城)


    地质之变:江海角力,始窥沧溟

    时间回溯到数十万年前,
    珠三角洲,尚未形成;

    (珠江八大入海口 制图@星球研究所)

    西江、北江和东江,
    日夜不停,奔流入海,
    一路裹挟着巨量的泥沙,
    在河口和海湾内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堆积和沉淀;

    (东江分流处 ,摄影师@吴学文)

    江海的角力,
    带来了真正的沧海桑田之变。

    开阔的江面,收窄成河道;
    中部的平原,逐渐发育,肥沃;
    人类,万物灵长,
    登上了塑造珠三角洲的历史舞台。
    在珠三角东岸,也迎来了它的拓荒者。

    (明代《永乐大典》卷一一九〇五的广州府东莞县地图,出自《东莞历代地图选》)

    我从小岛来,带着烤生蚝 

    距今约5000年前,
    蚝岗人,珠三角最早的“渔民”,
    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渔猎生活。

    烤生蚝,
    可能就是5000年前最流行的“东莞小吃”。

    他们活动的区域,
    就在如今的东莞南城胜和社区一带。
    距离现在的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
    不到2公里。

    现代都市的中心城区,
    竟与文明起源地
    在地理上高度重合。
    全国也可能就只有东莞了。

    (东莞重要文物遗迹示意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东莞》)

    从水中诞生的土地,深厚又肥沃。
    古人不断地围垦筑堤,
    珠三角洲土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沙田、石龙、石碣、
    麻涌、中堂、洪梅、道滘等镇区,
    都是泥沙堆沃与人工围垦
    共同塑造出来的大小沙洲。

    东莞沙田,摄影师@欧迪鹏)

    “涌”,水道河汊之意,
    读作“chong(一声)”
    是岭南人对密布的河网独有的称呼。

    人与自然合力,
    塑造了腹地开阔、水网纵横的珠三角洲。


    辖域之变东晋到明清,千年续传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东莞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
    为立县之始,县级建制长达1600多年

    公元757年,
    县治从现在的深圳南头迁至现在的莞城,
    更名为东莞。

    1985年,东莞撤县建市(县级市)
    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

    迎恩门,
    又称作“西城楼”,
    距今600余年,
    是古城留存下来的历史坐标。

    东莞迎恩门,摄影师@吴学文)


    近代史惊变:天朝崩溃 东莞的血与火之歌

    作为虎门销烟的发生地、
    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场,
    1839年到1843年间,
    东莞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此前,虎门并不是一个点位的概念,
    而是泛指外濒伶仃洋,
    内联狮子洋,
    长约8公里的一段珠江江面以及附近两岸的地区。

    东莞海域海岛示意图)

    林则徐虎门销烟,
    将“虎门”之名镌刻在了史书上,
    也成为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面对船坚炮利的“英夷”,
    大清如同遭遇了降维打击,
    虎门,见证了惨烈的历史。

    虎门威远炮台旧址,摄影师@周敏强)

    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开始割地、赔款、商定关税……
    中国进入百年的至暗时刻,
    也开始了百年来寻找新出路的探索与抗争。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180年过去了,
    林公两句诗回响犹在。

    昔日悲壮苍凉的古战场,
    如今船只穿梭,汽笛阵阵,
    虎门大桥飞驾在浩瀚的珠江口;

    历史风尘远去,
    天堑已变通途。

    图为东莞虎门大桥,摄影师@吴学文


    改革巨变:敢为人先 天下扬名

    铸就现代东莞的,
    最重要的还是近四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图为东莞市中心广场的日与夜,摄影师@刘中)

    1978年,
    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向东莞席卷而来。

    敢为人先的东莞人,
    率先办起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太平手袋厂,
    它的设立意义非凡,
    标志着全国引入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

    太平手袋厂工作场景复原,摄于虎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摄影师@郑家雄)

    同年12月,
    东莞成立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
    首创了“办事一条龙”服务。

    东莞人的务实与敢为人先,
    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越来越多的港人带着资金和技术,
    来莞投资办厂。

    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体自此走上了快速工业化道路。
    东莞攒下了第一桶金。

    (1988年的老莞城全景。摄影@陈锦波)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1991年,
    央视播出电视剧《外来妹》,
    一度红遍大江南北。
    而这部电视剧曾在东莞虎门取景拍摄,
    反映的是东莞女工的生活与奋斗;

    来自五湖四海的几百万外来务工者
    如同一个个微小细胞,
    日日夜夜,不知疲惫,
    他们,
    构成了东莞制造业最坚实的肌理。

    (松山湖高新区盈动高科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员工。摄影师@吴学文)

    要致富、先修路。
    1984年,东莞高埗大桥建成通车,
    这是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收费通车”的地方公路桥梁,
    “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模式自此推广到全国。


    如今,
    东莞已是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地级市
    到2020年末,东莞公路通车里程5222.65千米,
    相当于从中国领土的最东端到最西端。
    道路的便捷程度也令人惊叹。

    (东莞三元立交桥,摄影师@吴学文)

    纵横的路网如毛细血管一样,
    将东莞,与湾区其他城市
    紧密连接起来。




    (华阳湖夜色,摄影师@夏杰)


    面向海洋:开拓与进取

    一年四季,
    珠江源源不断汇入大海。
    江海交汇,渔盐得利。

    撒网捕鱼的渔民,摄影师@nengredeye / Adobe Stock / 图虫创意)

    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近海捕捞、渔业养殖
    还是东莞特色经济之一。

    休渔期渔船陆续靠岸,照片摄于东莞虎门,摄影师@粤S凌凌漆 / 图虫创意)

    因滨海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还有盐业,
    它为东莞城镇的兴起
    集聚了最初的人脉。

    东莞展览馆内展示的制盐场景,摄影师@东郭先生和狼 / 图虫创意)

    扼守珠江出海口,
    往来广州贸易的中外商舶必先经虎门;
    东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顺着这条水道而来,
    有香料、宝石、珍珠,

    顺着这条水道走向世界的,
    有丝绸、瓷器,
    也有莞席、莞香和烟花。

    熙熙攘攘的莞城教场街上
    有一块石碑,
    也记录着480年前,
    东莞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拒绝。

    嘉靖十七年,
    有个叫李恺的官员,
    受命督办东莞进出船只的关税,
    他再三拒绝了暹罗(现泰国)商人的献金,
    后商人和当地官府建坊立碑,以宣扬他的廉政。

    (却金亭碑。资料图

    它是东莞文明贸易的历史证物,
    见证着几十公里外的海港里
    商船往来、朝代更迭、风云变幻。

    在全幅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图上,
    东莞被缩成一个点。
    这不可或缺的一个点,
    是东莞人骨子里向外探索,开放包容的性格起点,

    是无数只商船的终点,
    也是无数个商人的故乡。

    (东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摄影师@曹永富)


    脚踏土地:重农不抑商

    咸淡交融的滨海滩涂,

    水网密布的水乡,

    丘陵起伏的山区,


    东莞农人因地制宜,

    在西南沙咸田地区种植莞草,

    在台地区茶山一带培育莞香,


    东南山乡片,盛产荔枝等水果,

    西部水乡,蕉林遍植,


    农人经过经济衡量后的明智选择,

    使得东莞实现了商品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种植。


    (2003年9月麻涌的香蕉交易市场,摄影师@刘在富)

    以甘蔗、莞草、莞香等为原材料的手工业
    逐渐成行成市,
    制糖、草编、纺织、烟花炮竹等
    有影响力的手工业也慢慢形成。

    明代,沿着寮步寒溪河码头,
    衍生出纵横交错的十三条商业街市,
    清代广东四大名市——寮步香市兴起。
    牙香街,
    成为莞香度岭向北的起点。

    莞草收割后,村民将成捆的莞草送去晾晒。摄影师@郑琳东)

    莞草生长于咸淡水之间,柔韧而修长。
    民国初期,
    莞席年出口约 500 万张,
    直到上世纪60年代,
    莞席还是东莞大宗出口的商品。

    莞草编织的工艺品质朴中有着传统的美感,摄影师@吴学文)

    区域化的商品农业及就近深加工,
    使更多劳动力成为自由雇佣者
    促成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雍正年间,
    东莞的手工业生产
    已有较细的地域和行业分布。

    “重农不抑商,扶商不危农”
    是明清以来东莞一直秉承着的传统。


    东莞人的骨子里,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土地;
    既受着海洋文化进取与开放的感召,
    也深烙了农耕文明的深耕与坚守




    东莞可园,摄影师@朱海军)


    园林与村落:
    诗画清丽园内  灯火通明堂前

    东莞可园航拍,摄影师@FlightElk / 图虫创意)

    清代,武将出身的莞人张敬修,
    将毕生所愿倾注,
    造就了低调优雅的可园。

    “连房广厦、因地制宜”
    它把岭南庭园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蚝壳窗、红砂石的运用,
    通透典雅,轻盈朗畅,

    居巢居廉二人在此静心运笔,
    沉浸在漫漫花鸟长卷中,
    岭南画派在此策源。


    城市的罅隙中,
    宋元明清古村落,
    南社谢氏、潢涌黎氏、
    邓屋邓氏、厚街方氏……
    如同繁星散落其中。

    宗祠是广府村落的核心和灵魂。

    (黎氏大宗祠是广东省现存祠堂中修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潢涌村委会供图)


    明清时期,
    为了躲避中原战乱,
    大规模的中原移民自珠玑古巷而来,
    他们聚族而居,
    耕读传家、商儒相济,
    逐渐开枝散叶。

    东莞茶山南社古村榕树下  摄影:街拍seek/图虫创意)

    祠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信仰空间转变为了公共活动空间
    这里,
    寄托着东莞人对天地宗祖最朴素的感恩。

    (东莞古村落宗祠,摄影师@吴学文)


    山水有相逢:
    青山不改 绿水长流

    (山水之间。摄影师@李回立)

    据统计,东莞共有954座桥梁。

    细叶榕与小桥流水人家相互辉映,
    是东莞水乡特有的恬淡景致;

    (赛龙舟。摄影师@郑志波)

    河涌里龙舟竞渡,
    古村内钟声悠扬,水网密布,
    连片芭蕉、荔枝、龙眼;


    祠堂、民居和散淡的人们,
    构成了无比贴近世俗、开放又包容的岭南水乡。

    (东莞麻涌大步村大盆菜万人宴,摄影师@曹雪琴)

    在东莞南部的山区片,
    清溪镇和樟木头镇
    聚居着南迁而来的客家人。

    麒麟舞,
    是东莞客家人传统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锣鼓响,鞭炮鸣,客家人,舞麒麟。摄影师@吴学文)

    这一中原文化符号
    被辗转流徙的客家人,
    在聚居地传承发扬,
    成为人们膜拜的吉祥图腾。


    名士荟萃:
    人才最盛处 自成一风骨

    在大多数时间里,
    东莞人读书、经商、打鱼、种地,
    山高皇帝远,
    过着恬淡的日子;

    每逢家国存亡之际,
    总有东莞人挺身而出:

    南宋,有布衣起兵,舍生取义的熊飞
    明,有碧血丹心,令人扼腕的袁崇焕
    明末清初,有募兵抵抗,誓死不降的张家玉

    近现代,
    有十九路军总指挥,
    著名淞沪抗战总指挥东莞虎门人蒋光鼐
    东江纵队的抗战传奇。

    (蒋光鼐故居,摄影师@吴学文)

    有意思的是,
    这些成名成将者多为文人出身;
    纵横岭南的东江纵队,
    更是汇集了“耕读渔樵”的慷慨之士。

    文韬武略,在东莞从不分家。

    身在珠三角核心,
    明清时期东莞孕育的人才可谓不胜枚举。

    一条东正路上,
    走出了清末探花陈伯陶,著名文人邓尔雅
    金文研究的权威容庚
    “明史研究”泰斗容肇祖……

    以家族为单位,大儒辈出。
    东莞充满了翰墨芬芳。

    (厚街镇的鳌台书院,摄影师@风儿,选自《风物中国志·东莞》)

    老城区的旨亭街是人才辈出之地,
    巷子里有中国金文研究权威容庚故居。
    (容庚故居,三间两廊式东莞清代的岭南民居。摄影师@吴学文)

    宋元之后,南渡的北方移民
    多为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他们热衷教育和文化传承。
    重教,
    也深深地刻在了东莞人的基因里。


    直到今天,
    东莞依旧是广东省教育强市。


    清癯的秘方:爱吃又爱动

    东莞也是岭南美食的交汇地。

    依山傍水,
    多样的地理环境
    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

    既有气势磅礴的主食体系,
    也有独特的荔枝柴烧鹅、黄油蟹、金银润、
    腊鸭喉萝卜煲、特色腊肠,
    还有自成一派的糖水小吃。

    (虎门蟹饼,图@风味星球)

    (东莞烧鹅,图@风味星球)

    山水相逢,碰撞出独特的风味。
    千年来南渡的中原移民
    到这几十年“世界工厂”
    带来的人流交汇,
    让东莞美食在
    在广府、客家和潮汕菜系之外,
    自成了一番天地。

    (中堂鱼包,图@风味星球)

    热播的《寻味东莞》,
    也引发了大众对于东莞独特美食的热烈讨论。

    许多人说,不曾想东莞这座“世界工厂”,
    还保留着大量农耕时代的传统生活方式;

    四季流转,适时而食,
    在东莞人的食物和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味东莞》海报宣传图,制图@稻来传媒)

    东莞人爱吃,却鲜见胖子。
    因为东莞人爱动,
    大球玩得转,小球玩得溜。

    这里诞生了:
    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
    培养了中国桌球神童丁俊晖
    成就了篮球名将易建联

    这里拥有:
    全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
    CBA“十一冠王”广东宏远篮球队;
    拥有“CBA第一馆”东莞市篮球中心、
    李永波羽毛球学校、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

    (CBA总决赛在东莞篮球中心,摄影师@陈灿荣)

    男篮世界杯、高尔夫世界杯、
    羽毛球苏迪曼杯、亚洲马拉松锦标赛等
    国际赛选择在东莞举行……

    (第17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9东莞国际马拉松,3万多名选手参赛。图为选手们通过东莞大道,摄影师@陈帆)

    在东莞,
    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比例超过30%,
    这是一座运动力爆表的体育之城。




    (东莞市中心的高楼一角,摄影师@Leonard_ / 图虫创意)

    今天,
    这个城市站在了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核心上。

    南面是风云激荡的“经济特区”深圳,
    西北边则为底蕴深厚的“千年商都”广州。
    东莞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再造东莞,正逢其时。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及世界湾区对比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东莞》)


    新的城市人格

    东莞在城市人文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论是文化表达、生活方式,
    还是向内对广府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东莞在文化上都更亲近广州。

    经济上,东莞则和深圳密不可分:
    40多年来,
    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入东莞,
    使得东莞与深圳一样
    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移民城市特质;


    从人口分布上来看,

    东莞有常住人口1046.66万人

    (据“七普”数据)

    其中非户籍人口有782.78万;

    从人口年龄上,仅次于深圳

    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东莞南城,摄影师@欧迪鹏)

    2020年,
    年度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TOP10榜单中,
    东莞人口吸引力指数
    仅次于深圳、广州,排全国第三

    东莞市一家合资工厂的工人,摄影师@张村城)

    而在流入人口TOP10的城市中,
    东莞位居全国第五。
    尤其是吸引了22-37岁的中坚力量。

    奋斗之都的称号或许不仅仅适用于深圳,
    也是东莞的特写。

    (松山湖华为小镇,摄影师@小肥看世界 / 图虫创意)

    同样年轻的人口结构,
    以及经济的交融互补、交通的无缝衔接,
    使莞深同城化加速推进。
    就不难理解像华为、蓝思科技等
    一批科技企业或先进制造业流入东莞,

    未来这个势头或仍将持续,
    东莞国际制造名城的地位
    也会得到强化



    (东莞城区航拍,摄影师@欧迪鹏)


    转型变轨:
    江河奔流 终须万川归海

    作为国际制造名城、
    珠三角创新创业基地的东莞
    有完全的区位优势和客观条件:

    以东莞为核心画圆,
    200公里范围内,
    深圳宝安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香港国际机场
    均在两小时交通圈内;

    高铁、城轨、高速、跨江大桥

    构成的紧密交通网,

    能轻松抵达周边城市。


    (广深沿江高速,摄影师@Kai / 图虫创意)



    40年的迅猛发展,
    东莞已经拥有电子信息制造、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东莞建有亚洲第一大数控加工中心车间。摄影师@Aleksandar Plavevski

    2021年,东莞GDP破万亿;

    全部镇街GDP超100亿元;

    5个镇街超500亿元;

    人均GDP即将突破10万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至7387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

    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Top2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OPPO工人操作把控多台自动化设备,摄影师@李志良)

    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出自主品牌,
    “世上综艺千千万,
    vivo、OPPO各一半”。
    而它们都在东莞长安
     
    国产智能手机头部厂商中的
    华为、vivo、OPPO 都产自东莞,
    持续霸榜全国手机出货量排行。

    作为市直接管镇的地级市,
    东莞更加扁平的行政构架
    减少了中间层级,
    让作为末梢的镇和村,反应更快
    东莞镇街经济的实力有目共睹,

    在最新公布的2021年中国百强镇榜单中,

    东莞有15个镇上榜。


    (东莞市区夜景,摄影师@陳卓杭 / 图虫创意)


    “二次创业”
    建设引领未来的“双创新核”

    2017年10月,滨海湾新区挂牌成立,
    它极大地破解了东莞土地资源紧缺、
    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美丽的滨海湾新区,滨海湾新区供图)

    平安威远岛智慧新城、
    华润沙角半岛开发项目等
    一批批优质项目纷纷落子。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另一个核心平台是松山湖。


    (松山湖,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管委会供图)

    华为、生益、
    新能源科技、东阳光等
    一批优秀企业引领;


    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
    一批“国之重器”
    正在全面提升东莞高新技术产业的量级。


    从广州天河途经东莞松山湖到深圳南山,

    约100多公里,

    从NASA夜景图看,

    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


    (2016年NASA夜景图,选自BlackMarble_2016_Asia_composite)


    辐射、吸收、合力、释放,

    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

    地处珠三角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

    东莞能最先感受到世界级湾区发展的辐射能量。


    它用“双万双聚焦”为自己导航,
    在广深港澳四大城市的环绕中,
    再次启程和跨越。


    回眸,

    这里原是
    万川集海之地

    如今,
    这里是
    “双万”新东莞。

    东莞城区风貌,摄影师@背包小王子_JJ / 图虫创意)

    撰文:张琛 张晓茵 

    编辑:林文乐 麦泳惠 陈灿荣

    参考文献:《风物中国志 东莞》、《天朝的崩溃》、《世界遗产地理·质朴东莞》

    上一页:东莞最全赏花地图来了! 下一页:东莞这个宝藏古村来头真不小!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