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分,外面一阵喧闹,出去一看,天空中纷纷飘着片片鹅毛雪花,也夹杂着不少砂糖般的霰。(器材和技术太渣,什么都没拍到。)
相信大家都和小编一样,今天都被广州、东莞的朋友的雪照刷屏了吧?在连续嘲笑五次入冬失败后,西伯利亚寒流给我们众多广东的朋友送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雪。(至于讨论这场到底是霰是雪的朋友,气象部门已确定是降雪,你想要北方那般的大雪,恐怕也是难的,大家开心就好。)
在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晒朋友圈的时候,不少人在感叹东莞上一次下雪已是124年前的事了,那么东莞历史上到底下过几次雪呢?
实际上早在1983年,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先生就写过一篇考证文章《东莞飞雪》,专门统计过史料中所见东莞历史上“东莞飞雪,共十二次”。
第一次
宋理宗淳佑五年(1245)十二月,广州、东莞同时下雪。“腊月初,大雪三日,积盈尺余。”(明·黄佐《广东通志》、清·邓淳《岭南丛述》)
第二次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冬,广州、东莞同时下雪,“梅花枯死”(清·秦山氏《羊城古钞》、清·戴肇辰《广州府志》)
第三次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十二月初,“时冱阴寒甚,雪昼下如珠,次日如鹅毛,六日至八日乃已,峰尽壁立,林皆琼挺。”(《东莞县志》、《广州府志》)
杨宝霖先生认为“雪昼下如珠”是指霰,“霰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球形或圆锥形的固体降水物。直径比雪大,常于落雪前具有一定对流强度的云中降落。”今天这场鹅毛雪也正是符合“雪昼下如珠,次日如鹅毛”的描述。
第四次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十八日,东莞大雪。(《东莞县志》)
第五次
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二十日,大雪。(《广州府志》)
这一时期未见有记载东莞下雪的直接记载,但杨宝霖先生认为“广州距东莞近,广州大雪,东莞亦应同时下雪。”
第六次
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大雪,树多枯死。(《广州府志》)
第七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二月大雪。(《广州府志》)
第八次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二十一日,广州,东莞“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广州府志》、《东莞县志》)
有诗为证:
岭南地暖原稀雪,广州况在中原绝。
杨子宅边昔有之,未见其事闻其说。
乙未腊月廿一夜,打窗淅沥随风下。
干门万户敞凌晨,青年皓首群相讶。
初疑罗浮春已催,千树万树梅花开。
又疑五月木棉熟,南海庙前飞絮来。
子夜飘摇日中止,鸯瓦平沟屐没齿。
儿童戏弄范以模,手掬瑶瑶仙门里。
人尽冰衔在玉堂,蛎墙龙户生辉光。
沉香浦冻珠成海,白云山拥玉为岗。
我闻淳祜之五载,有明庆历两曾每。
吾越频年大有秋,衣香食果无冻馁。
迩来阳候数为灾,饮珠薪桂断水隈。
百年幸见丰亨兆,嗷嗷中泽慰鸿哀。
(何鲲《东莞诗录乙未腊月二十一夜广州大雪》)
东莞同日也下大雪,东莞诗人居住在西门的罗嘉蓉对这次落雪有具体的,生动的描述:
今晨虚室尽生白,百岁老叟俄嗟惊。
天女散花作六出,天公戏玉堆千层。
微风软荡柳絮影,枯树幻作梅花形。
山寂不闻塔铃语,林空时讶仙禽鸣。
风台高把松花酒,两眼骋眺摇光睛。
乾坤清气入吾盏,唤起葛三壶共倾。
琼楼璇阙屹相向,素虬自凤纷来迎。
干寻螺岫耸玉柱,四围雉堞如银城。
……
(罗嘉蓉《云根老屋诗钞》卷一《道光乙末腊月二十二大雪作歌》)
杨宝霖先生按语道:“上清观(故址在今工人文化宫内)塔,风凰古台(故址在今东莞印刷厂内),黄旗诸峰,四周雉堞,皆为白雪所盖,琼裴玉琢,粉簇银堆,真是百年不遇的奇景。”
第九次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初,广州大雪。(清·潘恕《双桐圃集》)
第十次
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香山(即今中山县)下雪。(《广州府志》、《香山县志》)
杨宝霖先生认为“香山县隔狮子洋与东莞相望,香山有雪,东莞理应相同。”
第十一次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东莞霜雪俱见。(《东莞县志》)
第十二次
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十七、十八两日,东莞大雪。 “平地积雪二寸余,果木多冻死。”(《东莞县志》)
杨宝霖回忆“孩提时,常听老祖母谈起这次下雪的情况:大雪纷飞,檐溜凝冰,参差下挂,祖母与年轻姑娘用面盆装雪,把雪压实,作瓶状取出用竹竿串起来抬着游行。”
根据杨宝霖先生的考证,东莞历史上有十二次雪之多,但其中有六次并非直接的史料记载,小编认为如果仅因地方临近而认定东莞也有下雪,可能略有不妥,比如2016年1月24日中午的这场雪,止见于广州、东莞两地,临近的深圳、惠州等地都有霰无雪,所以不可并为一谈。不过值得留意的是,穗莞两地时常同时降雪,史料中所见两地也常同期肆氾,想来应该有地理方面的因素影响。
无论如何,小编认为,保守地估计,有明确记载的东莞历史上一共有六次降雪,而我们在一百多年后,喜迎第七次降雪。正所谓瑞雪兆丰年,这对于罕见降雪的岭南人来说,终究是值得记载的一件事。
预祝大家春节快乐!